你的位置:华体汇app官网最新版下载安装 > 新闻动态 > >精神病是犯罪免死金牌?专家对谈 刑事责任与法益平衡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精神病是犯罪免死金牌?专家对谈 刑事责任与法益平衡

发布日期:2025-08-21 18:51    点击次数:128

8月10日,南昌市青云谱区青云谱路附近发生一起伤人案件,一名19岁女大学生与朋友旅游时,遭一名23岁男子捅刺多刀身亡。8月12日,南昌市公安局青云谱分局通报称,犯罪嫌疑人席某某有精神疾病诊疗史,已被刑事拘留。

精神病是犯罪免死金牌?专家对谈

这起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精神病人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讨论。很多人在同情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同时,强烈支持精神病人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类似案件时常发生,人们常常质疑为何精神病人不需承担责任,并提出如果他们不负责任,谁来负责的问题。

精神病是犯罪免死金牌?专家对谈 刑事责任与法益平衡

不少法学理论工作者对此持谨慎反对态度,认为支持“精神病人行凶一律入刑”只会带来虚幻的安全感。然而,支持这种观点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个人安全,而是为了实现群众对于合法权益受损后的刑罚期待。这种期待优先于刑罚的教育效果。“杀人偿命”的逻辑在于必须以命抵命,而不是担心自己也会被杀。死刑废除论者通常认为死刑并不能有效抑制犯罪。

精神病是犯罪免死金牌?专家对谈 刑事责任与法益平衡

精神病人无需或减轻刑事责任的问题属于责任减轻或免除的角度,类似于民事责任中的违法阻却事由。讨论的重点不是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或过失,而是其是否理解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。因此,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犯罪的判断标准可以统一:他们都明白自己的行为,但不明白这些行为的法律后果。如何期待他们在特定犯罪中达到何种认识成为关键问题。

在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争论和实践中,科学论证、学者观点和民众接受度共同决定了立法。法律作为社会治理工具,无论多么科学严谨,最终都需经过民主决策。科学论证和实践经验积累是立法的重要条件,但民众的一致性意见才是必要条件。

精神病认定方法的科学性值得怀疑,如同测谎技术因科学性不足被排除出刑事案件直接证据一样。刑事责任免除和减轻需要考虑法益平衡和加害人挽救的可能性。未成年人犯罪的免除和减轻基于其非理性和可挽救性,而精神病人则缺乏相似的再教育和挽救可能性。

如果精神病人不承担责任,监护人可能成为刑事责任的对象。监护人可能因故意或疏忽大意被纳入刑事责任范围。民法典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损害由监护人承担责任,未来可能扩展到刑事领域。此外,监护人也可能因怠于履行监护责任而承担刑事责任。

在法律领域,任何名词都是中性的,具体操作和实务经验决定其褒贬。法律制度的存废需以社会发展和民众法治观为基准,进行科学理性论证和大量实务总结。



上一篇:网游神豪的零花钱: 100万做火龙、200万请顶流、300万开庆功宴
下一篇:没有了
友情链接: